肺痈初期成脓期的临床用方
肺痈是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内痈之一。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且列有专篇进行论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并认为本病起因于外感,风热伤肺,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痈脓;提 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出未成脓者治以泻肺,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成脓者治以排脓,用桔梗汤。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根据本病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对后世分期论治影响较大。清·林珮琴《类证治裁·肺痿肺痈》认为:“肺痈由热蒸肺窍,至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病的发生与机体内在因素有密切关系,肺经痰热素盛或原有肺系疾病复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1.外因风热上受,或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在肺经痰热素盛或正气内虚的基础上,郁而化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肺络阻滞,以致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 2.内因肺经痰热素盛,或原有肺系其他痼疾;或中毒、溺水、昏迷不醒,导致正虚无力去邪,均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归纳言之,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痰热壅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内溃外泄。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热壅血瘀,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本病的病位在肺,其病性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后期可出现气阴两伤。 根据病情的发展,其病理演变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初期风热(寒)侵袭卫表,内郁于肺,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成痈期则邪热壅肺,炼液成痰,热伤血脉,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而形成痰热瘀毒蕴肺;溃脓期则痰热瘀阻,壅塞肺络,热盛肉腐,血败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溃泄之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进入恢复期,此时因肺体损伤,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继则正气逐渐恢复,痈疡渐告愈合。若溃后脓毒不尽,邪恋正虚,则病情迁延,日久不愈,而转成慢性。 图4-5肺痈病因病机演变图 (一)诊断 1.发病急骤,常突然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吐黏浊痰,继则咳痰 量多如脓,有腥味,或脓血相兼。 2.有感受外邪的病史,且往往有原肺系其他痼疾。 3.传统诊断方法 验痰法:脓血浊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验口味:口嚼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有腥味者。 验爪甲:可见“爪甲紫而带弯”,指端呈鼓杵样。 血液白细胞总数、胸部X线摄片及支气管碘油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风温风温初起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气急、胸痛等,但经正确及时的治疗,一般邪在气分而解,多在一周内身热下降,病情向愈。如病经一周,身热不退或更盛,或退而复升,咳吐浊痰,喉中腥味明显,应考虑有肺痈的可能。 2.肺痿病程长而发病缓,形体多虚,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脉数虚。另一方面,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塞结上焦,熏灼肺阴,也可转成肺痿。 1.初期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时尤甚,咳吐白色黏痰,痰量由少渐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少津,脉浮数而滑。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3%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qiguankz.com/zqgkzzy/20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肺气肿为何难以治愈有没有最佳治疗方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