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融媒体记者黄玲玲医师报

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医院看病,医生接诊后根据诊断给开了药并叮嘱了药品的用法,患者拿药就回去了。没多久他又来挂这位医生的号。

医生问:“用药后感觉怎么样?”

患者说:“我看药物说明书说副作用很多,就没吃药。但我还没好,所以又来找你。”

这是发生在中国医院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慢阻肺是我国最常见的重大慢病之一,患病总人数近一亿。患了慢阻肺,需要进行长期规范化治疗,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它需要医生与患者之间足够的信任与配合。其次,因为慢阻肺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对药物的可及性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慢阻肺疾病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的不断突破,慢阻肺患者也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年末,首个用于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每日一次三联吸入制剂“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在中国正式上市,让我国广大慢阻肺患者有了三联药物治疗的选择。针对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以及疫情中的自我管理等问题,近日《医师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教授。

王玮教授

基层地区慢阻肺认知率低规范化治疗水平低

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常常需要烧煤取暖,加之吸烟人群较多,因此慢阻肺在东北地区是高发疾病,据王玮教授带领团队在东北某村庄做的一项流调显示,当地慢阻肺发病率达18%以上。

“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慢阻肺这个疾病的名字,只知道老气管炎或者老肺气肿。总体而言,基层地区老百姓对慢阻肺的认知率很低。”医院的基层医生进行的流调也发现,基层医生对慢阻肺患者规范化治疗程度仅仅达到了20~30%。

从医学角度来讲,慢阻肺是可防可治的,但如果患者对该病的认知尚且不够,又何谈防治呢?由于对该病不了解,没进行规范治疗,最后致残致死,更是让人感到痛惜!

“由于咳嗽咳痰若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往往易被忽视,尤其是不了解慢阻肺这个疾病时,患者往往自行坚持着而不去就诊”,医院就诊时病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王玮教授惋惜地说,“等到病重时来看病,花费更大不说,患者也会更痛苦。另外,GOLD指南曾明确指出,稳定期慢阻肺可以以吸入性药物作为基本的治疗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等。但是在基层这些药物往往缺乏。因此,通过患教、巡讲等方式提升大众及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的认识,提高慢阻肺规范化治疗水平是重中之重。

面对疫情慢病全程管理被打乱设立预案很有必要

要想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对慢病患者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这次疫情给很多慢病患者上了一课。以慢阻肺患者为例,从诊断到用药方案制定,再到定期随访、观察症状、调整用药,每一步都不可或缺,这才是全程管理的模式。疫情的到来使这一模式被破坏。首先,与正常人相比,慢阻肺患者更易感染新冠肺炎。其次,疫情期间门诊开放受限,医院看病的机会大大降低,对于慢阻肺这个疾病的全程管理自然无法全然做到。此外,慢阻肺需要长期用药,因为疫情,买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考虑到这些情况,医院医院模式,开通了互联网就诊途径,让患者在网上与医生进行沟通,医生了解病情后指导慢阻肺患者进行自身症状的观察以及药物的及时调整。”王玮教授介绍,"医院组织者积极与厂家沟通,希望可以通过药物邮购的方式,给患者用药带来便利。"她也期待着,对于慢病患者的管理,这样网上预约、现场检查、邮购给药的方式在疫情结束后能够成为一种常态,这将减少很多患者的排队取号、医院的负担,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这类慢病的处理,以后我们应该设立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这样的突变,要有应对之策,不能耽误了慢阻肺患者的全程管理。”对于这次疫情,王玮教授思考了很多。她还指出,互联网诊疗在慢病的管理上作用显著,可以提高诊疗效率、患者就诊的方便性。但目前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与药物的互联网销售如何挂钩,且互联网诊疗的医疗保障怎样管理,如果今后在这些方面能够进行完善,以后慢病的全程管理将会更加便利,王玮教授指出:“这将是医疗发展的大趋势”。

八字箴言助力慢阻肺规范化治疗

对于慢阻肺患者在疫情期间的疾病管理和自身防护,王玮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科学防治。患者一定要建立起慢阻肺可防可治的信心,医院医生的判断,不要道听途说。第二,要学会观察。医生要教会患者如何观察自身的症状。可利用咳嗽评分、呼吸困难评分等简单的工具,像哮喘患者一样制作一些日记卡,让患者每天进行评分,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状况。第三,要坚持用药。慢阻肺需要长期规范化地用药,才能更好地维持好自身状态,不可轻易停药,最好定期咨询医生。第四,要做好防护。慢阻肺患者外出时应坚持戴口罩,与其他人保持一米距离,勤洗手,接触过公共物品后做好自身消毒。

她强调,“医生更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王玮教授认为,医院,要充分做到上下联动,形成一条龙,将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共同管理好慢阻肺这个疾病。

要想慢阻肺治疗达到最好的效果,医生与患者的作用各占一半。“医生和患者都应该认识到,疾病是双方共同的敌人,医生与患者是在同一个战壕中对抗疾病。”王玮教授认为,医患同心做到8个字:理解、信任、配合、主动,患者要理解医生所出的方案,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双方互相配合,执行好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变被动看病为主动自我监测,这样才能使慢阻肺的全程管理真正落地。

要想让患者学会主动管理自身疾病,就需要他们对慢阻肺有更多科学的了解,因此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必须排在前面。作为辽宁省慢阻肺联盟主席,在提高慢阻肺的诊治水平,提高大众对慢阻肺的认知等方面,王玮教授带领团队作了很多工作,例如,对呼吸康复治疗相关技术的重视和开发,建立了呼吸康复专业团队等,尤其是对患者宣传教育,仅年她就带领团队作了57场宣教活动,每场人次达百人以上。

对于医护人员的培训也非常重要。作为辽宁省呼吸疾病质控中心的主任,王玮医院医院的联动上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定期举办GOLD指南的巡讲工作,推动肺功能检测的应用,推进雾化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使用,定期举办交流会、培训班,让更多医护人员熟悉慢阻肺及相关操作的应用。令她开心的是,目前做的这些工作都已呈现成效。很多慢阻肺患者因此受益,很多基层医生也对慢阻肺有了科学的认识。

三联用药应尽快纳入医保

在做好慢阻肺长期规范化治疗上,保证患者长期规范地用药是一项关键内容。可喜的是,目前有很多治疗慢阻肺的新药不断上市,也有很多慢阻肺的创新治疗方法不断出现,尤其最新的三联吸入药物的面市,让很多医生与患者眼前一亮。王玮教授也对其充满期待,“三联疗法是1+1+1,会表现出≥3的效果,这自然很让人期待。”她解释说,中国慢阻肺患者的特点是来院就诊的通常病情较重,这意味着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对于这类患者,指南中推荐使用两联或者三联的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以前没有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三种药物成分放在一个吸入装置内的药物,我一直期盼着这样的产品上市。”在王玮教授看来,就像一句广告词中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症状重且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来说,最新的三联药物使用起来更方便,患者的接受程度也会更好,因此才会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qiguankz.com/zqgkzsl/2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