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我不是天生的好脾气
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http://www.pfb1.net/ ??点上方蓝字医联app,在右上方···设为星标★ 汤主任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儿科专家,在我二医院临床实习的时候,第一个安排的轮转科室就是儿科,因此对他的印象是相当的深刻。 汤主任那时候已经五十多岁,看上去永远是笑眯眯的样子,无论是面对病人家属还是面对其他医务人员,似乎从来没有发过火。 例如到了儿科没两天,一次早上跟着他查房的时候,病房护士说某张床位已经欠费,让家长去缴费也不是很积极的态度,就差爆粗口了。 汤主任听了之后想了想就走过去,用比较和缓的语气和患儿家属商量:“你是孩子的家长吧,你看现在你交的账户上面的钱已经快花完了,应该赶紧补充一下费用,这样才不会延误治疗。” 那位家长很不耐烦的说(当然也可能小孩生病对他的情绪有点影响): “你们医生怎么整天就知道要钱呢?过几天就不行吗?我又不会少给你们一分钱。” 汤主任听了也不生气,还是耐心的回答: “不是我个人向你催讨医疗费,我们医生的精力时间其实应该放在诊疗上更加恰当。医院和你提这个事情,药房需要进行相应的药品储备,医疗费用不足,医院没法去采购必要的药品,我们医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人人都延误的话,万一到抢救病人的关键时候没有救命的药品怎么办?毕竟整个医疗过程都是需要各方面参与配合的,包括你们患者家属。你说呢。” 那位家长听了之后也脸红了,嘟哝几句就马上去住院处补费了,同病房的其他病友也纷纷表示汤主任说的在理儿。 查完了房回到办公室,汤主任笑笑和我还有护士说: “我们从事儿科的医护人员,就是要习惯和病人耐心的解释,毕竟这是儿科病房,小孩子生病自己说不清楚大人最着急,有点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一急就火上浇油,慢慢的说就可以了,大多数家长还是讲道理的,问题都可以解决,都好商量。” 在陪着汤主任上儿科门诊实习的时候,我更加体会到这位儿科专家的耐心。有一天一个孩子伴有支气管肺炎的疑似症状,需要进行肺部的听诊。汤主任用听诊器在患儿背部听诊的时候,患儿可能由于肺部炎症不舒服一直嘴里咕噜着:“臭爷爷,坏爷爷,等我病好了打你。”一边言语一边还不停的挣扎。 后来居然还转过身来,对汤主任吐唾沫,不偏不倚正好吐在他的脸上,周围还有其他带着小孩看病的人,场面看上去挺尴尬。 那位患儿的家长在边上不断的给汤主任道歉,可是汤主任却还是在一边仔细的听着呼吸音,一边轻声让家长把孩子扶好,不要让其乱动,同时还举手示意我也来听一下,因为他听到了标准的病理呼吸音。 等到听诊结束,他才掏出手帕把脸上的唾沫擦拭干净,对我说:“小顾医生,你刚实习可能还不适应这个。不过做我们儿科医生,遇见这样的事情很普通,都习以为常了,如果连看病小孩的发脾气都受不了,很难在儿科这样的科室定下心来工作的。”我听了不由得连连点头。 本来我以为汤主任的好脾气完全是他天生的个人性格使然,但是当我在实习期间接触了其他儿科医师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看法恐怕要有所改变。因为我发现这些儿科医生中许多都是和汤主任差不多的样子,说的略微夸张一点,对患儿家长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似乎已经成了儿科医生的常态。 而且这种趋势似乎也有传染性,儿科的护士也大都是这样的类型。如果说所有的儿科医生天生都是好脾气估计谁也不会相信,在随后和其他科室的医生打过交道后加上自己从医这些年的观察,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更加有趣的分析。 首先说的就是上段提到的医师个人性格因素。不可否认,个人性格在医生脾气中起着一定的基础作用。因为大家都明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教养、言语粗鲁的汉子能够胜任医生这么神圣的职业。 一般来说,肯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的人比较适合做我们这样的工作,这个从统计学角度计算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大部分医生给人的印象还是文质彬彬的文人模样,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所谓知识分子的傲骨自作多情罢了。 还有一些天生缺乏耐心的同志,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可能并不清楚医生这个职业的涵义而选择了九层白色巨塔,后续发现不是很适合自己的口味,自觉不自觉的离开这个行当的往往也是这样的人群居多。 在我的个人印象之中,特别喜欢在人群里面出人头地或者对赚钱很感兴趣的同学很少有选择行医的。也有人会说,个人性格和脾气也不一定有必然因果联系,没错,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双面医生,不过他的脾气往往反映在其他日常生活中,医院,遇见了病人,他的这方面个人性格就不自主的体现出来了,毕竟这也是敬业的态度对不对?! 然后是行医生涯在其中的影响。这个词汇看上去好像有点脱离主题,事实上说白了就是从低层次医生开始到高层次医生之间发生的微妙心态转化。 刚开始做实习医生或者住院医生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做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带教老师和护士长说什么都不能反驳哪怕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病人有什么意见都是必须笑脸相迎还得快速解决问题,说白了,又没经验又没关系的小医生你能咋样?脾气当然挺好(不好的话谁理你呀,你算哪根葱哪根蒜哇),就像我刚到儿科实习那会儿。 到了行医中期也就是主治医师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能独当一面,有了一定的主见,养成了一些定力,脾气相对已经不像之前那么非常好说话,患者的意见往往被他视为不配合治疗的缘由,“听我的没错的”经常是口头禅挂在嘴边,当然这里肯定不是说到了中级就有趾高气扬的本钱,也可能是自信心的体现。 再往后,如果已经升至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从医院实际情况看很多人不是小组组长就是科室负责人了,再来点类似矜持的感觉相信读者也是可以理解的。 等到最后大浪淘沙,成为一方名医或者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也许就会心如止水,荣辱不惊,任你患者如何兴风作浪,我自巍然不动者也大有人在。 当然这些所谓心态转化也只是一般而言,没有把个人性格掺和进来考虑,准确的说是岁月的磨练造就了各种不同的认知可能更加合适一些。 接下来就是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别导致医生脾气的差异。这个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成分。 现代西医的每个科室发展至今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无形的文化传承使得相同科室的医生脾气有归一化的趋势。前文提到的儿科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汤主任这样的老将已经和各种类型的小朋友打了数十年的交道,如何在短时间内揣摩患儿的病情,同时还要和心急如焚的家长解释清楚,没有个好脾气真是很难坚持的下来。所以顺带都可以在这里说个玩笑话,现在遇见找对象想找个脾气好的医生,我一般都建议先去儿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如果稍微有点急性脾气的年轻医生想磨练磨练自己或者修身养性,建议其合适的选择也可以放在儿科这样的科室,虽然收入上可能比其他热门科室要少一些。 给我相同感觉的还有肿瘤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相对慢条斯理的科室。而对比鲜明的是急诊科ICU和外科等科室的医生则由于其特殊的科室性质,往往看上去走路都带着风婆婆,说话也比较简单急促,容易给人造成脾气暴躁的印象,其实并不是他们都天生性格急,只不过在多年的急救浸淫中的习惯反射罢了,而在外科里面还可以再具体分解,例如泌尿外科的医生相对和缓一些,手外科的医生则要风风火火的多。 医院组织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医院的组织管理,医院大大小小工作的基础均源于此,有着医院医生工作得心应手,如沐春风,当然是和蔼可亲者居多;医院则有可能充斥着不务正业,自由散漫的济公式医生(备注:此处绝不是讽刺活佛老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的工作逻辑也很难保证有笑脸,让病人见了就不甚愉快。 还有就是领头羊表率,特别是单位一把手(院长)在里面起的作用更是可观。如果院长本身就谦虚谨慎,笑容可掬,大体他手下的医生也很能帮衬;如果院长平素就喜欢吹胡子瞪眼,那下面的同志也会有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豪迈情怀。这里面还要注意科室主任这个关键角色,往往小医生们受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甚至有时候资历较深的护士长也会经常给其他医生起带头模范作用。 每个医生都希望被病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好脾气大夫,其实不光是医学,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这里也要指出,也许很多人还有其他的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只要看好病,医生脾气什么的都无所谓;还有的甚至认为,医生脾气越大,反而说明本身的医术更加高明,因为他牛掰啊,有业务水平不用在乎他人怎么看,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看好病就成。 各种看法都有各自的解释权,不过对我本人而言还是觉得医生态度在医疗里面还是一个具备正能量的因素,首先可以使得病人放松心态,便于交流,更好的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其次在如今复杂的就医环境中可以避免没有必要的医疗纠纷,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氛围。所以我自己这么多年也尽量向这个方向努力。 借用一句流行的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赞助商蒙牛的广告词改编一下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大家好,我是医生,我不是天生的好脾气,我只是在努力争取这样”。 End作者:顾昕??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qiguankz.com/zqgkzkx/13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组织开展儿科个案护理查
- 下一篇文章: 支气管炎的中医病理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