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在大咯血的治疗中地位非常重要。

引起咯血的常见疾病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原发性肺癌、肺脓肿以及肺霉菌感染等。

咯血以往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如静脉给予垂体后叶素等,痰血和少到中量咯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和对原发病的治疗后出血可停止。

内科治疗无效者可手术切除肺叶,但手术死亡率高,而且多数大咯血患者来不及手术或因不能耐受手术而死亡。

目前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arteryembolization)已成为治疗支气管大咯血的首选有效方法,疗效明显。处理大咯血的患者时,快速找到支气管动脉往往决定着手术的成败。

而支气管动脉也是变化比较大的血管,位置不固定,数目不固定,让不少人在寻找它时遇到不小的难度。笔者在这里抱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分享,最好打造一个支气管动脉DSA表现图库,让大家见识各种各样的开口,做咯血手术时更轻松自如

大部分支气管动脉直接从胸主动脉发出,一般位于第四至第六胸椎平面的主动脉前壁,相当于气管分叉水平。所以理论上说,我们在气管分叉水平附近寻找肯定没有问题。常见支气管动脉开口如下:

与右侧肋间共干

左侧两支气管动脉共干

单支的左支气管动脉,注意它的开口是在右侧壁。

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是在左侧壁。

与肋间共干,开口也在右边,这种最容易找啦。

与多支肋间共干

左侧支气管动脉,开口是在右边。

又是共干

部分图片来源于介入家园整理。

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分析和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出血的直接征象是对比剂从血管内渗出至肺组织或支气管腔内,其间接征象包括支气管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扭曲及新生小血管增多及动脉瘤样扩张等。

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栓塞。

注意:导管尽可能深入支气管动脉内,为减少脊髓并发症和栓塞剂反流,可插入微导管,再经微导管注入栓塞剂。栓塞水平控制在支气管动脉2~3级水平即可。最后做造影以证实栓塞情况。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术后对比:

大咯血原因复杂,治疗也需要综合多种手段,药物手术相互辅助。单纯介入手术方面,疗效也不能非常肯定。除了上述典型血管外,由于原发病不同,出血责任血管还包括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肺动静脉等等。所以手术医生术前需准确评估、术中需要全面寻找血管、术后用心观察症状变化,多总结摸索,才能真正做到大咯血治疗的最终的、最强有力的保障。

刘刚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与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qiguankz.com/zqgkzjc/15180.html